吴昌硕(1844-1927年),原名俊,又名俊卿,字昌硕,号缶庐、老缶、苦铁、大聋、石尊者、破荷亭长等。浙江安吉人,幼承家教,八岁能作骈语,十岁即磨刀奏石。咸丰十年(1860),太平军由安徽入其乡,清军亦随之而至,吴昌硕随父逃亡,途中被乱军冲散,吴昌硕只身流落他乡,历尽艰辛。在逃亡的近五年中,他的母亲、聘妻章氏及兄弟,在家乡相继病饿而死。这对吴昌硕造成了毕生的心理创痛。还家后,他奋发读书,钻研经学、诗歌及文字学,二十二岁中秀才,后负笈杭州、苏州求学,结识了诸多艺林名宿及收藏家,如吴秋农、金心兰、胡三桥、杨见山、陆恢等。四十岁,认识著名画家任伯年,二人一见如故,遂成莫逆。1894年(五十一岁)夏,他以参佐身份随吴大澂北上督军,饱览北地大好河山。56岁时,同乡丁葆元保举他任江苏安东县令,但他无意仕进,又厌于逢迎,到任一月余即辞官还归苏州,并刻一印曰“弃官先彭泽令五十日”——意思说,他比陶渊明作官的时间还少五十天。1911年,正式迁居上海(此前栖居奔走于上海、苏州两地),以鬻画为生,直到1927年逝世。
吴昌硕是近代篆刻、书法、绘画的大家,“金石派”花卉画风的一代宗师。他早年主攻书法篆刻和诗文,约三十四岁学画,画风的成熟约在六十五岁左右,我们所见他的大多数作品,也都作于晚年成熟期。较早的作品,相对清逸俊秀,还能看出任伯年的影响,成熟期的作品,则以笔墨和风格的“重、拙、大”为特点。齐白石曾题吴昌硕画曰:“余见缶庐六十岁前后画花卉追海上任氏,后参赵氏法,而用心过之,放开笔机,气势弥盛,横涂竖抹,鬼神亦莫之测。”这当然是一种概括的说法,事实上,吴昌硕的艺术不仅取法任伯年、赵之谦,也从扬州、海上诸家诸派如李复堂、蒲华等等有所取鉴,更从金石书法特别是石鼓大篆获益,以金石书法入画,才形成他雄劲苍古、气势强悍又恣肆烂漫的艺术个性。
梅洁楼所藏吴昌硕《乙巳花卉册》,前有玄根道人楼辛壶隶书题签:“吴昌硕先生画册”,复有吴昌硕本人篆书所题“缶庐墨戏”,题后跋曰:“是册十二叶,系予乙巳年不经意之作,子祥同社购得,属为题耑,益增汗顔。癸丑十月吴昌硕时年整七十。”册中分别画牡丹兰花、玉兰、枇杷蒲草、荷花苇草、桃实、茶具幽兰、竹石、芍药、菊石、荔枝、白菜、杏花。这些花卉题材的选择与排列并无一定之规或特殊的寓意,以水墨为主,略施洋红、藤黄、花青等色,显然是随意点染之作,其中有11幅均以行草书题诗或跋语,或赞其香,或颂其美,或言其吉利,或述画法之来源,也是兴到笔随的题写。
作此册的乙巳年即1905年,吴氏62岁,居苏州。从这套册页可以看出,作品的用笔简洁,含水分较多,与我们常见的更晚作品相比,笔势还有些轻快流利,节奏韵致还有些秀润飘逸,还不是那种气势逼人、雄劲苍厚而老辣的风貌。也就是说,从这套册页中,我们还能找到与任伯年绘画相近的东西,表明吴氏风格正处在欲成熟还未完全成熟的时刻。画家作题跋已是八年之后的1913年,其画风已臻成熟,还被推为西泠印社第一任社长,在上海已有了崇高地位。他在题跋中说这套册页是“不经意之作”和“墨戏”,既是一种谦辞,也是一种真实看法。
2007年11月12日
Copyright Reserved 2000-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(粤)B2-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(粤)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
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-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
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[2018]3670-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(总)网出证(粤)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