画古人古事,是中国绘画的一大传统,但画好并非易事:需要熟悉古人古事,能借古之人事人情,道今之人情人事,穿古代之衣冠,浇今世之块磊。
清人画古人,以陈老莲、任伯年为最,前者古拙,后者清隽。20世纪画古人,齐白石简拙幽默,王一亭清刚率意,关良神趣并茂,傅抱石高古奇丽,李可染稚朴风趣。徐悲鸿意大有寄托,但泥于形似,贫于神趣;张大千拟古似古,缺少个性;徐燕孙画法精熟,格调偏俗……。作品的高下巧拙与风格取向,与画家天赋、个性、文化素养、笔墨技巧,以及生活经验、艺术趣味、想像能力都相关联。画好古人,可谓难矣。
当代画家,亦有喜画古人古事者。常见之题材,神话人物如女娲、嫦娥,宗教人物如罗汉、观音,古代圣贤如孔子、老子,英雄人物如岳飞、文天祥,诗人如李白、苏轼,书家如王羲之、怀素等等。能力追求前贤、风格入雅者,如河北韓羽,承关良而有新意;南京徐乐乐,承老莲而自具面貌;上海卢辅圣,能自成奇异古调……。不过,所见多数作品,都差如人意,或陈腔旧调,没有新意;或形象做作,缺乏真情;或恣纵过度,形神俱失;还有趋于俗媚者,追求怪诞与丑陋者等。这些作品中缺的不是造型能力,而是对历史“同情的理解”,古雅的情怀,以及与描绘古人相适合的笔墨能力。这让人想到那些不入流的古装广告与电视剧,无论情节、人物、化装、布景都浅薄不堪。这种状况,与追逐市场的时风和受众鉴赏力低下不无关系,但最根本的原因,还是画家缺乏必要的文化素养和艺术趣味,缺少对历史和历史人物的敬畏与理解。
李学明是一位“突围”者,前年在从杂志上看到他的画作,就眼前一亮。他擅于画老人和儿童,造型和环境刻画,大抵是古装模式,但并非具体的古人古事,可以说是古代衣冠,现代人情。他在形象与笔墨上都有突破,生动而古雅,个性很鲜明。去年他来京办展,得到评论界好评,继而又入围第二届杭州中国画双年展,被视为写意人物画的“黑马”。他给我留下的直观印象是,谦和平实,清朗而内秀。
李学明作品的特点,简单说,是有形象,有境界,有温情,有诗意。
有形象,是说人物形象真实生动。这“真实”,不是指学院课堂上追求的那种“写实”,而是动态的真,人物关系的真,情感表达的真。这源于画家对儿时乡间生活的记忆。每个画家都有童年记忆,但不是每个画家都能把这记忆转换为真实生动的图画,而没有丝毫的虚假做态。有静态的素描功夫未必能画好动态的写意人物,这是两种不同的功夫;写意人物需要简约的描绘,适度的夸张,相应的笔墨修炼。此外,还需要一种天赋的形象感。这是一种综合能力。
有境界,是说画中人与人、人与环境,都构成一种可以体验到、有生命活力的境界。人物和生活环境——无论清晨、正午还是灯下,是在山间、湖上、岸边、树下,老宅,是观景、赏荷、下棋、游湖、散步,还是读书、拜佛、饮茶、闲话,都构置在和谐的时空境界里。这种境界源于画家的生命自省,是他所留恋、所想像的“诗意的栖居”。
有温情。是说人物的嬉戏之情,舔犊之情,享受自然之情,休闲谈笑之情,琴书诗画之情等,都充满了欢愉和仁爱,能让我们发出会心的微笑。没有悲、苦、忧、愁、怨、恨。画家营造了一个充满着温情和快乐的乌托邦。其《题清欢图》有云:
岁月如逝,不觉老之将至,为名为利日无少闲,不能自己。真所谓人生几何,去日苦多。然幸福感少有焉。昔年居乡间,与祖父相依为命,与邻舍儿友相与嬉戏,里中风俗所得清欢之乐,只能在纸上作画饼之戏耳。
画家自知“去日苦多”。现代化带来了速度、效率和物质享受,悠闲、浪漫温情和传统的“清欢”一去不复返。一切都涂上了功利色彩,人生和人性空前异化。画家知道这是“作画饼之戏”,但依然不倦地追寻,不断地怀念,并一次次地通过图画把这温情传达给观者。追寻这失去的“清欢”,成了他人物画创作的内在动机。这有些像齐白石晚年由思乡激发出的创作:在千百次的回忆中把故乡的自然描画得有情有致,美好无限。李学明比白石老人晚了半个多世纪,他的人物画在带给我们温情、欢愉的同时,是不是也能唤起我们的温情回忆,启动我们的对现代化的警悟呢?
有诗意。诗与画不同,又相通。所谓“画中有诗”,是说画像诗那样能超越琐碎的表层世界,直达心灵的真实。画史上的出色画家,从王摩诘到潘天寿,都是画家兼诗人。即使不作诗或不常作诗的画家如李成、范宽、任伯年、傅抱石等,也能赋予画以诗的想像、含蓄和超世俗性。这是中国画独一无二的传统。学明能诗能文,诗文题跋兼容雅词俚句,清新上口。诗文的素养也融会到他的画,赋予画作以诗情。读其画兼读其题诗跋语,能品味出更多的东西。
新时期以来,中国画趋于多元。多元标志着更自由,更多样,更开放,更个人化,但也意味着反传统的喧嚣,艺术中的柔靡、低俗、媚俗、恶俗和粗制滥造,有了更大的膨胀空间;在追求“现代性”的口号下,玩材料,玩形式,玩观念,玩神秘,玩欲望,玩阴暗,也会成为时髦,而对人生命运、血肉真实、健康人性、温暖人情的深刻描写与表现,还未获得充分张扬的机会,就可能被边缘化了。在这种情势中,任何温情的诗意之作,就显得更为可贵。
20世纪以来的中国画,以人物画最有成绩,这成绩与借鉴西方绘画与绘画教育的努力分不开。但也因此带来了一个难以破解的困惑,即作品风格的不中不西,缺乏中国气象,与此同时,受排斥的传统写意人物画,始终没有大的进展与突破。李学明的作品,可以说全以写意方法出之,书法性的笔墨,有古意的塑形与变形,接续了传统写意人物画文脉,又不乏新的时代风貌。这对认知与解决主流写意人物画的风格困惑,提供了经验与启示。
学明正处在艺术创造的最佳时期。有丰富的人生经验和艺术积累,又有充沛的精力和相对充分的时间,一定会画出更多更好的作品。重要的是,他有潜力更上一层楼,获得新的突破。我提供的参考建议是,第一,适当扩展题材,使笔下的人物更多样些;第二,在表现人的命运和精神世界这一范围之内,开掘得更深一些。当然,如何选择与开拓,是他自己的事。
癸巳谷雨后一日
Copyright Reserved 2000-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(粤)B2-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(粤)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
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-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
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[2018]3670-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(总)网出证(粤)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